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

似曾相識的華光社區


文/心羽

大安社大這學期有一門課,老師說希望報導華光社區,因為這個地處台北市中心的精華地段,原本大部分是台北監獄的舊址,台北監獄遷到桃園龜山後,有許多外來人口進駐,因為沒有產權,房屋多是違章建築。為了便於當地居民收受郵件,門牌上大多有一個「臨」字,以表示臨時之意。由於行政區重劃牽涉的主管機關很多,包括:內政部、法務部、台北市政府,必須多方協調全區拆遷及補償問題,最後定案將於民國100年6月拆除,未來將規劃成台北市金融中心。

自從得知今年6月華光社區拆除,此地將成為一片廢壚,必須與時間賽跑,帶著相機進入該區多次,希望多搶拍一些鏡頭,在與華光社區居民互動中多了解一些社區的事。沒想到3月16日,我從杭州南路二段小巷子進入時,感到這個地方很眼熟,想起「阿樓」曾經帶我來過一次,勾起了一段童年往事。

阿樓是浙江紹興人,在內地有丈夫和小孩,民國38年她隨東家來台,本來大家都以為是內戰,不久就可以和家人團聚。她主人發現她常咳嗽,帶她到父親的診間,經檢查發現她得了「富貴病」肺結核,後來雖然痊癒,那時台灣和大陸已經不通了,東家為了節省開銷辭退她;她要求回大陸,但已回不去了。當年大家生活都很艱難,因為她會燒江浙菜,病人就這樣留在我家幫忙了。

在來台後的前幾年,阿樓常向同鄉打聽大陸家中的事,有一天吃完晚飯,阿樓帶我去杭州南路二段一個小巷子,和同鄉們相聚,我見到一個陌生中年男子,她們向他打聽家鄉的事…那年舟山撤退,我5歲;阿樓意識到不能回內地了,經人介紹在教會認識了一個上海人,他是棺材店老闆。同年10月份結婚,我也參加了他們的婚禮,阿樓變成老闆娘後,我再也沒見過她了。

當年和阿樓有相似遭遇的人很多,由於這些江浙人都有廚藝,鬆糕、甜酒釀、粽子…自製自銷,幾年下來紛紛闖出名號,攢下不少積蓄紛紛結婚置產,在台灣定居下來。台北市東門市場早期的商家,以江浙人及福州人居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