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「民告官」不好告 勝更難

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大樓外觀
(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1巷1號)

文/許家宜

台北高等行政法院,不像其他主要的法院集中在總統府周圍的博愛特區,而是獨自座落於大安區臥龍街的靜謐巷弄中。一樓有挑高的寬敞大廳,並設置服務態度親切的訴訟輔導窗口,而各法庭則多設於二樓,整體看來展現了莊重肅靜的氛圍。

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與台中高等行政法院、高雄高等行政法院負責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。其管轄範圍是三者中最為廣闊者,包括:新竹以北各縣市、東部的宜蘭縣和花蓮縣,以及離島的金門縣、連江縣。


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莊重肅靜的一樓大廳
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各科室樓層一覽表
今年11月,有一則有關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的新聞報導:台南市男子蘇水波積欠汽車燃料稅已6年,交通部公路總局卻在法定請求權期限過後1年才要求他繳稅,蘇某要求免繳,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為公路總局已逾時,遂判蘇某勝訴。由此可見,行政法院是「民告官」的審判機關,人民在自身權益與政府部門施行公權力衝突而有爭議時,透過這個管道,可以爭取法律上應有的待遇。

然而,與高高在上的政府單位打官司,人民往往會生起莫名的畏懼感,覺得自己以小搏大,恐怕難有勝訴的機會。其實這樣的想法也無可厚非,因為行政法院的法官與被告的行政單位,在國家體制上同為公權力的執行者,因此在行政官員挨告時,法官對於「同我族類」很自然地會有袒護的傾向。所以不難想像「民告官」要成案、勝訴有多麼困難;行政法院也因此常被人們譏諷為「駁回法院」。


設置於一樓的的訴訟輔導窗口 人員服務態度十分親切

行政法院與一般法院分屬獨立的審判體系。前者所處理的是行政訴訟,後者所處理的是傳統的民事、刑事訴訟。行政法院原是二級二審制:高等行政法院、最高行政法院;不過最近立法院通過修法,改為三級二審制,也就是簡易行政訴訟案件歸由一般法院的地方法院設專庭審理。一般法院則通常是三級三審:地方法院、高等法院、最高法院。行政法院之所以採「三級二審」,是因為在訴訟程序進行前,須先經過「訴願」程序,初步處理「行政處分」爭議,再進入司法審判階段。

此外,行政訴訟屬於公法上權利的糾紛,不涉及刑事法上科處刑罰的問題,與民事訴訟程序性質上較為類似,因此行政訴訟法中有「準用民事訴訟法規定」的法條。

日後如果在報紙上看到有關司法的社會新聞時,不妨留意是不是行政法院的官司,評評是「民」有理,還是「官」有理,這樣可以提升自己對行政訴訟法制觀察的敏銳度。

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

天堂之路 v.s. 天使花園

文/謝英德

台北市大安區因緣聚會無獨有偶地,各種宗教殿堂匯集在一起(如圖示),造就了新生南路成為虔誠信仰和精神寄託的代名詞,一條通往「天堂之路」的光明指標。

「天使花園」大安森林公園,上天的安排駐留在天堂之路,公園飛舞著天使精靈,撫慰著都市叢林中人們的心靈。

「天使花園」由四條主幹道新生南路、信義路、和平東路及建國南路,合圍而成完整的長方形休憩綠地,周長2300公尺、面積25.897公頃四周有最豐富的文教社區及最多元的宗教信仰,各種宗教向人們展示不同的信仰和建築風格,包括佛教、回教、天主教及基督教,大安森林公園自然而然成為人們精神寄託的的融爐。

台北市乃致全台灣可說是獨一無二的文教社區及宗教信仰大集合,包括聖家堂、靈糧堂、清真寺及觀世音像,周邊有各級學校、住宅社區,每逢假日或宗教節日最能突顯各級宗教的特色和教友聚會方式,也因此宗教形成了大公園的特色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,向居民和路人傳達和平友愛精神。

回顧各教堂和佛像歷史軌跡,印證社區與宗教多元發展,每當霞光初起一直到暮色籠罩,天堂之路及天使花園充滿梵唱與詩歌相答,虔誠與祝福洋溢,接下來介紹各教派神聖殿堂:

聖家堂:
1952 3月,由冉守謙、魏善強、巴恩理、南懷仁等四位耶穌會會士的神父應郭總主教的邀請,在安東街40910號開始傳教,為本堂第一座聖堂,亦是台北總教區的第四座聖堂。1953 年購置台北市新生南路250號土地並建本堂第二座,是板橋林家土地,即為本建築物的起源。

聖家堂的建築外觀鳥瞰呈十字架型,堂高63尺無柱;帳棚式的建築,使人無空間壓迫感及視覺障礙而能靜心靈修,舉心向上。而巧妙運用彩色玻璃及天光,使聖家堂呈現自然神聖的氛圍,又好像進入神聖的聖地,掃除人內心世俗的煩擾。聖堂中所呈現宗教意含的一景一物,使人與神聖更加接近,宛如進入天主的家。1998 年從比利時運來,已有百餘年歷史的十八幅聖經故事的彩繪鑲嵌玻璃,是法國著名的藝術家李維克的作品。在一般歐洲教堂都將彩繪玻璃放在高高的教堂頂端,本堂卻將它親切地安置在聖殿裡的兩旁,如真人大小的彩繪玻璃就可以和人面對面,讓人可以看個仔細。在彩繪玻璃的下端還有解釋每段聖經故事,很值得大家欣賞美麗的彩繪玻璃。

靈糧堂:
1934年:趙世光牧師在上海建立靈糧堂,成立中國靈糧世界佈道會。
1949年:大陸變色,趙世光牧師撤退至香港,嶞後展開密集佈道與建堂的工作。
19549月:成立台北靈糧堂,先後借女師附小幼稚園及台銀幼稚園聚會。
19578月:寇世遠弟兄全職事奉負責牧養工作。
195711月:在現址首次建堂完成(當時購地經費八萬元)。
1986年:舊堂改建,宣教大樓獻堂。
1988年:展開一連串的植堂運動,首開三重靈糧堂。
1990年:成立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。
1995年:創設成立佳音廣播電台。
1996年:教會牧養轉型,分區牧養小組教會正式展開。

清真寺:
台北清真寺採用阿拉伯建築設計,並參照伊斯蘭教法規定。建物含圓頂禮拜大殿、洗淨水房、禮堂辦公室、圓柱拱環長廊、喚拜尖塔與庭院圍籬等。建物主體結構為鋼筋水泥,拱門門眉與1960年落成以來,該寺一直都是台北穆斯林的傳教禮拜中心,世界各伊斯蘭回教國家國王、總統及各界領袖如果前往台灣訪問,均把蒞臨台北清真大寺為重要行程之一,其中包含1971年訪問台灣的沙特阿拉伯前國王費瑟。1999629日台北市政府則正式將該寺定為台北市定古蹟。

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

永康街不能錯過的風味小店

文/吳玟珊

第一次訪永康街,就被他許多迷人的小店吸引,我很訝異,原來信義路上有條看起來不起眼的小街,竟然挺異國風味的!這條街據說是日本人在住的,後期也有幾位台灣名人在這居住過,這有歷史悠久的照相館、西裝店,喚起老一倍爺爺、奶奶的記憶,而現代的風味小舖與小吃,也使這條小街更受人喜愛

這邊的巷子都有許多令我感興趣的小店,在永康街10巷有一間歐洲建築的德式料理(歐德嬤風味館),服務生穿著傳統的歐式衣著,讓人更加感受到歐洲的小風情。繞到麗水街會看到一間熱門時間就是需要預約的日式音樂燒烤店(沖繩小Cafe),店內的音樂跟店內的布置很有日式風格的感覺。

當然除了特色料理之外,少不了女孩最喜歡的蛋糕下午茶小店,我發現了三間小店,分別是手作的蛋糕鬆餅烘培坊(兔子公爵)、巧克力專賣店(巧克巧克)、甜點童話小舖(品悅坊),讓我忍不住要找時間來這裡品嚐美味下午茶了!

熱鬧雖熱鬧,但隨著夜晚到來就恢復安靜的永康街,令人覺得很舒服!這就是我這一次新認識的永康街。

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

永康街初訪

文/陳慧如

來到台北一年的時間了,常聽朋友說,永康街有很多美食,但直到這次,因課程所需才有機會一睹永康街真面目

在這之前,我逛過不少台北夜市,但大多都是擁擠的住家式夜市型態。永康街琳瑯滿目的美食館以及精品店,感覺上很夜市,但真正走進街區後,我發現永康街沒有我原先設想的那種吵雜、擁擠感。寬闊及乾淨的街道,再加上充滿恬靜自然氛圍的永康公園,使置身永康街區的人們,能夠同時獲得娛樂及休閒上的滿足。

感謝我們的導覽小姐,使得第一次來到永康街的我,就有了大大的收穫。除了認識圍繞在永康公園附近的商圈外,走入巷弄裡,也別有洞天。由於,本身對歐風的建築設計有極大的憧憬,所以,在這趟導覽過程中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歐嬤烏蘇拉德國風味餐廳,光是他那歐式鄉村的建築,就足以令我想深入感受一下異國情景。

說到異國情景,導覽小姐介紹的清風58沖繩料理,也令我很想一窺究竟。聽說身為日本琉球人的老闆,還會三線琴彈奏,也常在永康公園組團演唱,我覺得,身處異鄉的他,是一個很幸福的人,因為他實現個人興趣之餘,還可以把家鄉的料理帶到台灣來與眾人分享,此般能隨心所欲的人生體驗,是我個人一直在努力追尋的,所以我十分欽佩老闆的精神,值得作為借鏡。

相信每一個店家,都有屬於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,日後,我會花時間及用心思,好好一一挖掘。

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

北師附小同慶


文/魏美琪

十月廿五日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03年校慶,這一所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94號的小學,可能是本區最老的小學。在十月廿二日星期六,我的母校北師附小舉辦第十六屆(光復後)畢業已五十年的校友會。

許多同學都是自畢業後分別五十年未曾見面,少數則是一直保持聯絡,更多的是為了這次的校友會才又密切的聯繫。五十年後能重聚一堂,在整個人生來說都是相見不易啊! 許多同學自國外返來,也有多位是帶另一半參加,大家心情都是又激動又興奮。 同學代表致詞,最感人的是播放已經往生的同學遺照,大家起立致意,不勝唏噓,背景音樂選的是[童年][往日情懷],已有多人在拭淚。最後,校長頒發傑出校友獎,畢業五十年還能從現任校長手中得此殊榮,絕對是對他的貢獻又一次最大的肯定。

在校的學弟妹們舞動雙龍來歡迎華髮早生的學長姐,以往的教室早已蓋成教學大樓,屹立超過百年的紅樓,依然可以與我們的記憶深處相連接。

不論我拍了多少照片也無法表現出心中的感動,再會了!母校,明年我還會再回來。





 

我的社區


文/若雲

當欒樹突然竄出一片黃花,漸漸的轉為褐紅的一串串蒴果時,白楊樹上的白花也變米黃時,九重葛紅豔綻放時,樹蘭的花香飄盪迷漫時,秋天又悄悄的來臨。

清晨,月娘還高掛在陰暗的天空,為早起的人照路,人們快樂的前往綠意盎然的大小公園做健身運動,清道夫及志工勤奮的打掃著大街小巷,賣飯糰豆漿的小攤、壽司店、麵包店和早餐店都忙著開門做生意了。東門市場和東門外市場(臨沂街75),擠滿了運貨車輛,老闆門忙著擺設貨物,準備大展身手。這就是我住的社區,它鄰近新生南路、信義路、及金山南路,交通方便,商店林立,有傳統市場、超級市場及便利商店,中、小學校都頗有名氣,寺廟、教堂及神壇均隨處可見,有十分良好的生活機能。

里長常為社區居民舉辦旅遊、中元普渡法會、中秋晚會等,社區的居民都攜老扶幼踴躍的參加,正面的回應多少可以凝聚社區的意識。除此之外,大安公園、中正紀念堂、台大、市圖、文大推廣教育部及大安社大所辦的各種知性、娛樂性的活動也是吸引社區居民的。

在秋高氣爽的季節中,細細體會社區的風光景色,覺得住在這兒還頗幸福的。

走過永康街

雖然今晚有在地專業的導遊帶領下,花了差不多兩個鐘頭的時間逛了一圈,還是無法仔細遊看這塊永康商圈。永康商圈的豐富與多樣性是值得細細品嚐的。

經同學的指點,很高興發現游藝舖還在,我一直以為它已經消失了。游藝舖是間可愛精緻的精品小店,以前一樓店面狹長,走到後頭有樓梯可上二樓,店裡陳列大多是歐洲的藝術精品,價格昂貴,是window shopping的好地方。下次一定要找時間重遊。

很可惜,發現最常逛的二手書店「永康地下階」不營業了,跟旁邊的店家打聽,有的說不做了,有的說整修內部。數年前「地下階」剛開始營業時,都是老板親自看店,老板很名世派,一襲改良式中國唐衫,一臉嚴肅。後來生意發達,老板又在萬華及羅斯福路加開兩家二手店,「地下階」就交給工讀生照顧。

其實有很多店都已經不在了,另一令我懷念的是騎樓意大利麵,大提琴家親自料理的麵食十分美味,相較某些昂貴的餐廳,它是經濟實惠的,這間小餐廳突然消失了,是店租太貴了,還是商業競爭太激烈了呢?還有些著名的餐廳及商店,例如劉家鴨庄、逸華齋等,據說都因老板移居美國而結束生意,因此有些名菜就因此成絕響。逸華齋的北平滷味,幸好後來員工另成立信遠齋延續其美味。

永康公園的花草樹木景觀環境看起來並不突出,它比附近的鄰里公園稍大一些(保守估計應多出三分之一)。因為周邊的美食,使訪客會在此順便遊憩。再加上里長及好幾個社區發展協會的規劃運作,公園內經常舉辦各類活動。因此,永康公園顯得熱鬧、活潑、有生氣,熙來攘往。也因為人群聚集,各類美食餐廳爭相在鄰近街巷設立,互別苗頭,此起彼落。然而,住在附近的居民是否習慣這樣的環境呢?

經導遊及同學們的分享,對永康商圈的歷史有了些許的瞭解,也發現到一些隱藏在巷弄有趣的餐廳、咖啡館、茶藝館及精品店,之後一定會找時間再來遊逛、尋覓及探索。

一窺永康商圈



文/魏美琪

在一個城市住久了,每個人心中都會畫一幅屬於自己的地圖,它並不需要丈量的很精準,方位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。 但是只要你感到快樂或是沮喪的時候,腦海中自然就浮現出那幅地圖,而你,當然就依自己的喜好去探訪一番。

也許是某些美食的味道吸引你,也許是公園某個角落藏有妳的祕密,也許是又到了深秋時分,不由自主的想去尋找片片紅葉。

但是十月六日晚上會去逛永康商圈,以上理由皆非,而是因為大安社大編輯班的蔡承恩老師安排的戶外教學,讓大家學習如何探訪鄰里並且尋找報導的對象。

蔡老師請了一位吳小姐當嚮導,年輕又熱情,且有問必答。 經過吳小姐的介紹,我似乎要修改心中的地圖了,怎麼還有那麼多我所不知道,從未聽過的地方或是活動呢? 永康商圈真是一個小而深又美的地方。 

記得以前常帶孩子到永康公園玩耍,現在才知道假日都會有表演,這是我未曾看過的,一定要找時間再過來。 吸引最多觀光客的就是「鼎泰豐」,常在經過時都會看到店門口大排長龍,我不想花太多時間等座位,就會選擇「高記」,後來又知道一家「金雞園」,似乎更價廉物美,還不用排隊,只是地理位置不如前兩家。

上過社會版的「冰館」現在換老闆經營,更名為「永康15」,仍是高朋滿座。 我喜歡對面一家越南館「誠記」,也介紹給幾位好友,大家都覺得不錯。

聽同學說到一家「游藝舖」,自1984年開的,已經廿七年,算是老店,我從未去過,也想找機會去看看他的家飾精品。 結果,最多同學進去參觀的是一家 "帕帕拉夏藝文中心",我拍到一張雙把的杯組,很是喜歡。

時間飛快,直到坐下來喝杯茶,才知道已經逛了二個多小時,豐收的一晚,謝謝老師的安排。





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

冬冬與我

文/劉芬芝

下班後,獨自一人到永康街閒晃,在公園裡優哉吃晚餐看行人來往,不遠路樹下有小男生嗚咽怯聲叫著「爸爸,爸爸」,目測該是讀幼稚園的年紀。約莫二分鐘,有婦人衝向他,低語幾句,半牽半拉起小男生的手,尾隨婦人身旁的國中男生不知咕噥什麼,我聽見婦人大聲咆哮:「要是他被壞人帶走怎麼辦?」倒是小男生不再哭泣,默默和他倆走了。

不到五分鐘,一個神色慌張的中年男子,東張西望小跑步從我眼前經過,想起身叫住他,似乎有點不確定,心想:假若他孩子走丟,永康街不長,他八成會繞回來。果不其然,不一會,我便聽見「冬冬,冬冬」的叫聲由遠而近,這父親滿臉汗水再次經過,我急忙衝向他。「先生,你在找小孩嗎?」他喘吁吁看著我。「小小的」,我比了一個高度。「他被一個婦人帶走了。」「往哪裡?」他開口問,我指向永康街口,「她不是壞人,應該是把他帶到派出所了。」我說出我的推論。冬冬的糊塗父親,大概緊張過度,沒有遵守國民禮儀,連聲謝都沒說,便向街頭急奔而去。

冬冬的父親前腳才離開,沿著他尋親的步伐,我也緩緩步向回家的路,心中有股暖意,今天也算日行一善。不料,在永康街口高記前方,第三度遇上冬冬的父親,他無懼旁人眼光,更大聲拉長音叫喚著「冬冬,冬冬」。匆匆和冬冬的父親擦身而過,他沒認出我來,我也沒再度迎上前。心裡篤定的是,冬冬與他的父親終將在派出所相見;有疑問的是,不知道父子倆相見會相擁而泣,或者冬冬被臭罵毒打一頓呢?有趣的是,現在回想,冬冬的頭型,還真有幾分冬瓜像呢!

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

童年往事



文/美薇

長久以來,我一直認為生活在一塊貧脊又無趣的土地上,在這片荒地上我度過無趣的童年;直到半個世紀過後,我的好友小玲打越洋電話到美國,告訴我台北監獄及周遭區域即將被拆除,成為台北市歷史的遺跡。我才驚悟到,應該揭開昔日東門町生活風貌,讓人們知道「東門町」一帶,早年的生活形態究竟是怎麼樣的。

時序回到民國四十幾年,我就讀大安區幸安國民小學。夏夜,我和家人總愛搬幾張小竹椅,坐在後院乘涼,看著滿天的星星,欣賞飛舞的螢火虫,聽著蛙鳴,我唱著兒歌,伴隨我們的是一大片寂靜的水田。
白天一群群犯人,在我家竹籬圍牆外的農田,從事勞役工作。他們把菜苗一棵棵插入土裡,到該施肥的時候,就把附近糞池內儲藏多時的糞便,倒入木桶內分別掛在扁擔的兩側,挑到施肥的田埂放下,用長柄的竹瓢當頭澆在蔬菜上;別小看這古老的施肥法,蔬菜被養得又肥又大。

炎炎夏日犯人辛苦的工作著,汗水浸透了藍灰色囚服,每個犯人之間,都有一條粗重的腳鐐相連,他們赤著雙腳站在爛泥中,使我母親動了側隱之心,常從圍裙口袋中拿出幾支「新樂園」香煙,從竹籬笆的破洞塞到犯人手中;犯人接到煙如獲至寶,頻頻點頭致謝並迅速把香煙壓在褲管包著,再把褲管捲高一層以免監工看到。犯人也懂得「禮尚往來」,會連忙塞給母親一大把青菜、蘿蔔,當然那天我們的晚餐也變得豐富了。

有一次大颱風,把我家的竹籬圍牆吹散了,犯人幫母親修好,順便也把糞池旁的土牆的大洞封好了,只是塞香煙的小洞永遠不會封。有時我想犯人知道感恩,但不知他們對當初殺人、放火、施暴、詐欺…的行為是否也知悔改?這面圍牆有如「善」與「惡」的分界線。

牆那邊清晨偶爾傳出槍聲,可能在槍決重刑犯,它雖結束了罪犯萬惡的一生,能否撫平得了受害者及家人的心靈?聽說民國五十年臺灣第一宗殺人分屍案-瑠公圳命案,凶手就是在台北舊監獄伏法的。

這大片水田邊生了許多雜草,也有蘆葦和蓮花。夏天蓮花盛開,一朵一朵粉紫色的睡蓮隨風搖曳,露珠從蓮葉上滑落,滴在散滿浮萍的水中。我們買回來幾十隻小鴨子,清晨毛茸茸的小鴨子衝出籠子,搖擺著鵝黃的身軀,跳入水中爭食那一大片綠油油的浮萍,蜻蜓飛舞其間,不遠處還有幾隻水牛在田中,空氣中飄來陣陣稻香,映著紅色的朝陽。身居台北城中心,能就近欣賞田園美景,真要感謝台北監獄的存在。

美麗的水田也有醜惡的一面,它養肥了許多碩大的田鼠,田鼠猖狂地侵入我家廚房,咬死了好多可愛的小鴨子,害我這「養鴨公主」傷心難過了好幾天。

也許和犯人經年累月相處慣了,我們從來沒擔心過,萬一犯人拿著鎌刀,越過圍牆砍殺我們怎麼辦?也沒聽說過有逃犯傷害居民的事,多少年來,大家一直相安無事地生活著。
水田旁有一排平房,這就是我家住的永康街了,這條街一點也不寂寞,從大清早挑大糞的衛生隊員,猛力敲開各家大門開始。

巷底有條小河,河上搭了木橋,住了一戶教鋼琴的人家。每當我上學經過時,都會放慢腳步聆聽優美的琴聲,幻想自己穿著長裙,幽雅的坐在鋼琴旁彈出動聽的小夜曲,想著想著忽然有一股衝動,也不管家中能否負擔得起,提筆寫信給去南部出差的父親,說我要學彈鋼琴,沒幾天收到父親寄來的兩佰元學費,這件事被母親知道,全被沒收當家用了;後來再經過這家門前,連聽到輕快的圓舞曲,都會讓我心中流淚。

巷子的另端有一排違章建築,破舊不堪的鐵皮矮屋,屋前街口處總圍坐著一大群婦女,有的洗衣,有的生煤球爐煮飯,有的編織毛衣,有人抱著小孩當街餵奶,讓我很不自在只好加快腳步離開。走出巷口就是寶宮戲院了,每逢好片上演就人山人海,「黃牛」常插隊買票,後面人大叫黃牛走開,叫警察捉黃牛之聲不絕於耳。小時候很喜歡看電影,因買不起電影票,常在散場沒人看守時,帶著小弟偷偷溜進去,開心的看一場霸王戲。

寶宮戲院對面是夜市,像圓環一樣,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小吃攤:賣粥粉麵飯的、紅豆花生湯及刨冰…吸引遠近食客;晚上電影散場,客人一窩蜂湧入夜市熱鬧極了。我吃過一次美味絕倫的燕窩,才要價三塊錢,後來聽說是老闆專門到各大飯店,收購客人吃剩下的酒席菜,拿回來加水加熱再轉賣的,難怪這麼物美價廉。

夜市旁邊開了各式商店,有文具店、裁縫店、米店、雜貨店,出了金山街就是信義路了,有很多銀行,那時的「東門町」已具備金融中心的風貌了。

著名的「小美冰淇淋」就在這裡,「小美」是少男少女約會的好去處,我們都愛吃那裏的雪糕、紅豆冰…到小美吃冰常見到明星。有一次胡燕妮小姐,穿了一身火紅的洋裝裙,披了一頭烏黑及肩的秀髮,像仙女般輕盈的飄進來,令客人大為驚艷。胡燕妮是我幸安國小隔壁班的同學,小時候學芭蕾舞,一放學就換上白紗舞衣,像小天使一樣趕去上跳舞課了。

冰店門口有賣冰的攤販,有次我和同學一人叫一碗愛玉冰,吃到一半警察來取締流動攤販,攤販怕受罰紛紛推著車子全跑了,害得我們一人捧一碗冰,站在大馬路上吃也不是,逃也不是尷尬極了;老闆跑了,最後那粗碗只好帶回家當紀念品。

我家有個房間租給單身漢,每天他總是瞇著佈滿血絲的雙眼,頂著一頭亂髮,身上散發出濃濃的煙味酒味,大清早就奔到巷口買報紙,後來才知道他原來是大名鼎鼎的歷史作家「高陽」先生。後來我們全家移民美國,大哥郭永元參加聯合報第八屆徵文比賽,寫了一篇「文華市場」的文章,榮獲散文組第二名大獎,母親高興之餘,立刻飛回台北替大哥領獎,那光榮的獎牌正是從高陽先生手中接到的。

我家住過小說家,隔壁則住了名女人。那位張小姐打扮得花枝招展,她家經常有牌局,三缺一時就邀我母親過去陪她「乾爹」打牌,她乾爹總是輸給她們,後來在報紙廣告欄上看到她美麗動人的照片,原來她是某舞廳紅牌舞女,她和姊妹淘王、楊兩位小姐三人,足足佔了三分之一的廣告版面;不但母親打麻將沾光,連我也受惠;某日張小姐心血來潮想學騎腳踏車,第二天乾爹派人送來紅色嶄新的「勝利牌」腳踏車,張小姐騎都沒騎就賣給我母親了,成為我上北二女中時,最心愛的交通工具了。

有一天,寧靜的巷子被一陣口哨聲攪亂,哨音把對面帥氣的男生引出來,兩個大帥哥就在我窗外的防空洞邊聊起來,他倆粗獷又帶點磁性的聲音,讓躱在窗簾後的我春心蕩漾,忍不住自告奮勇幫母親買雜物,故意經過他倆身旁晃來晃去,卻漲紅著臉飛奔回家。

暑假很快過了,我回到學校上課。某日隔壁班同學塞給我一封信,打開看真不敢相信,是對門那個名叫「震」的男生約我出遊,傳信的是他妹妹,我高興的答應了,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約會,很快就沈醉在甜蜜的初戀中。可惜此時「震」剛從海洋學院畢業,正要赴遠洋實習;我則忙著準備大專聯,埋頭複習荒廢已久的學業。

聯考一過我像監獄放出來的囚犯,渴望過新鮮人豪放的日子。大學生活多彩多姿,脫下北二女中白衣黑裙的單調制服,摒棄了清湯掛麵的直頭髮,我投入熱鬧的迎新會,郊遊烤肉、各式大小舞會,忙於接受男同學的邀約。遠方的愛不敵身邊的甜言蜜語,當我寂寞需要愛情滋潤的時候,「震」卻不在我身邊,他的來信捆不住我熱情奔放的心,那遙遠的愛,正像他的船一樣,逐漸離我心海愈來愈遠了。

多年後,當我在愛情路上跌得滿身傷痕,又想起了「震」,可惜他已離我遠去。每當夜深人靜時,讀著他給我最後的那封信時,讓我淚流滿面。我曾辜負他,多年後我也嘗盡了苦果,是我倆相愛不夠深?還是沒緣分?為什麼剛萌芽的愛苗,這麼快就枯萎了呢?也許失去的才是最珍貴的吧。

走筆至此,忽然覺得我的童年,也不像記憶中那樣枯燥乏味了,那裡有我少女的成長故事、有我刻骨銘心的初戀,只是世事多變,我只能祈求上蒼,不管它未來如何變遷發展,它永遠是我心中的一片樂土。

似曾相識的華光社區


文/心羽

大安社大這學期有一門課,老師說希望報導華光社區,因為這個地處台北市中心的精華地段,原本大部分是台北監獄的舊址,台北監獄遷到桃園龜山後,有許多外來人口進駐,因為沒有產權,房屋多是違章建築。為了便於當地居民收受郵件,門牌上大多有一個「臨」字,以表示臨時之意。由於行政區重劃牽涉的主管機關很多,包括:內政部、法務部、台北市政府,必須多方協調全區拆遷及補償問題,最後定案將於民國100年6月拆除,未來將規劃成台北市金融中心。

自從得知今年6月華光社區拆除,此地將成為一片廢壚,必須與時間賽跑,帶著相機進入該區多次,希望多搶拍一些鏡頭,在與華光社區居民互動中多了解一些社區的事。沒想到3月16日,我從杭州南路二段小巷子進入時,感到這個地方很眼熟,想起「阿樓」曾經帶我來過一次,勾起了一段童年往事。

阿樓是浙江紹興人,在內地有丈夫和小孩,民國38年她隨東家來台,本來大家都以為是內戰,不久就可以和家人團聚。她主人發現她常咳嗽,帶她到父親的診間,經檢查發現她得了「富貴病」肺結核,後來雖然痊癒,那時台灣和大陸已經不通了,東家為了節省開銷辭退她;她要求回大陸,但已回不去了。當年大家生活都很艱難,因為她會燒江浙菜,病人就這樣留在我家幫忙了。

在來台後的前幾年,阿樓常向同鄉打聽大陸家中的事,有一天吃完晚飯,阿樓帶我去杭州南路二段一個小巷子,和同鄉們相聚,我見到一個陌生中年男子,她們向他打聽家鄉的事…那年舟山撤退,我5歲;阿樓意識到不能回內地了,經人介紹在教會認識了一個上海人,他是棺材店老闆。同年10月份結婚,我也參加了他們的婚禮,阿樓變成老闆娘後,我再也沒見過她了。

當年和阿樓有相似遭遇的人很多,由於這些江浙人都有廚藝,鬆糕、甜酒釀、粽子…自製自銷,幾年下來紛紛闖出名號,攢下不少積蓄紛紛結婚置產,在台灣定居下來。台北市東門市場早期的商家,以江浙人及福州人居多。

金華麵店


文/心羽

金華麵店成立於民國63年,位於台北市金華街135之2號,是福州口味的麵館。目前的林老闆已是第二代了,除了老闆夫婦之外,還有員工5人,營業時間自上午7點到晚上12點。因為營業時間很長,隨時可以吃到熱呼呼的美食,對飲食坐息不正常的人們,提供了最佳的熱食服務。

麵店外觀雖然並不起眼,室內也沒有豪華的裝潢,但是福州美食味道很好,價格又不算貴;種類很多有:福州魚丸、餛飩湯、豬油拌麵、炸醬麵、米粉、酸甜泡菜、滷味等…都很好吃,肚子餓了不需要先訂位,什麼時候過來都能吃得到,每次經過這裡都看到很多客人。

價目表掛在進門醒目處,價格標示的一清二楚,價錢公道花100元就可以吃得很飽,老闆並沒有因為物價上漲,趁機任意哄抬物價。

民以食為天,對顧客而言經濟實惠,遠比室內裝潢更加重要!

早年台北生活點滴-環保篇

文/心羽

大約民國55年以前,當時台灣經濟還沒有起飛,除了少數達官顯貴,大家生活都很艱苦。不必政府推動垃圾減量,垃圾量很少,主要是沒有塑膠製品,凡是可重覆使用的東西,都不會被輕易丟棄,連廚餘都有人來家收。

舊報紙和空瓶罐可以賣給「酒矸」1斤賣幾毛錢,空罐頭還可換1支麥芽糖;零錢是外快,到巷口雜貨店買「鹹酸甜」和糖球,當時5毛錢可以買一套燒餅油條,大部分人的月薪,不到新台幣1000元。電風扇是每家必備的電器商品;當時電視機還不普遍,電視台也很少,廣播節目很受歡迎。

「動員勘亂」時期的台灣,使用真空管的收音機是被嚴格管制的,在「保密防諜」的年代,政府怕被有心人改裝成「發報機」;為了增加稅收,腳踏車和收音機是要課稅的;除了軍車外,每輛民用汽車的車牌,前面都有一個「動」字,表示台灣萬一發生戰事,這些車輛政府都可以任意調度。

在那生活簡約的年代,一般家庭的貧富差距並不大,吃飽穿暖已心滿意足;人們見面第一句話是「吃飯了沒有」「呷飽未」?衣服有補釘很平常,老大穿過的舊制服,通常會留給弟妹穿,買外套會買大1到2號,這樣可穿三年;除非私立小學,一般國民小學幾乎沒人用名牌。如果那一家有人跑船,或是有親人在國外,帶回新鮮玩意到學校,立刻成為同學們羨慕的對象。

到市場買菜(那年代還沒有超級市場),蔬菜用一根草繩捆綁;買猪肉或牛肉,老闆用一張荷葉包起來,再以細草繩綁住方便手拎;鮮魚是用細草繩穿過魚鰓拴著;綠豆砂糖或雜糧,用土灰色的厚紙袋盛裝;買花生油或麻油,顧客自己帶空瓶罐到雜貨店「打油」;米則是講好價格數量,米店派人用布袋送到家,倒入米缸內;有些顧客米錢以記帳賖欠,月底再一併結清…

那時沒有紙尿褲,一般家庭小孩生的比較多,全棉的舊被單或床單,是最好的尿布材料,要準備很多尿布,尿濕了就換。冬季陰雨綿綿,碰上下雨天可麻煩了,台北盆地很潮濕,那時沒有烘乾機,有人用煤球爐的餘温,架著竹籃把尿布烘烤乾;有人則以熨斗燙乾,不過這種方法小孩很容易生病,因為剛燙好看起來好像是乾的,其實濕氣仍在,肚子著涼,很容易拉肚子或感冒。

十多年前台北市尚未實施垃圾分類,有一次上會話課,討論的主題是「資源回收」,我提到以前的生活,舉出幾個例子,每家幾乎沒有什麼垃圾。那位年輕的加拿大籍老師,聽著睜大眼睛,表示佩服極了;他問:「現在為什麼不這麼做」?生活形態早已改變,我反問他:「有可能嗎」?

近年環保意識抬頭,重新推動「簡約生活」的概念,這種事對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並不陌生,我們經歷過物資缺乏的生活。如今年輕人的「價值觀」被扭曲了,炫耀身分追求名牌,誇大物質生活的享受…無論台灣或大陸,富二代多崇尚奢華生活,在媒體推波助瀾下,已成為一種新的時尚趨勢了。

全台第二家美術社-大學美術社



文/心羽

大學美術社成立於民國47年,由羅發祥先生創設。當時全台灣總共只有2家美術社,即民國43年創立,位於中山北路的「學校美術社」及位於和平東路1段的「大學美術社」。

大學美術社前後搬過幾次家,原先都在和平東路1段附近,目前位於台北市金山南路2段157號,營業項目包括:中、西畫材料批發零售及書畫裝裱。現任老闆娘王女士是第一代老闆娘的姪女,民國70年1月,因第二代掌門人「騾子」移民國外,王女士及夫婿蔡先生接下了這家美術社。

大學美術社產品齊全,服務熱忱,口碑相當好有很多老顧客,本人與這家美術社往來已43年,據老闆娘說,有些顧客已是第5代人了。

和一般大企業一樣,他們也將面臨事業交棒的問題,可是兩個兒子都是執業會計師,往來客戶都是大企業客戶,自然不可能放下自己的事業,來接下美術社的業務;小兒子還在讀大學,學的是視覺藝術,也不希望接父母的事業。時代在變多元化社會,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,子不一定要繼承父業;老店的口碑歷久彌新,日後即使換人來做,老顧客也希望仍能保有賓至如歸般的感覺。

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

一巴掌

小學三年級的某一天,電視看到一半,「咻」一聲螢幕全暗,接著街道剎時陷入一片漆黑。

大家意識到「停電了」,忙不迭地點上蠟燭。記憶裡,那時很少人使用手電筒,三十年前,手電筒算是居家高級配備,不像現在,隨處可見。

母親一時找不到蠟燭,馬上拿了零錢差遣我去雜貨店買蠟燭,我飛快地跑向只有幾戶之隔的董媽媽雜貨店,已有別人早我一步,圍著她搶買蠟燭。她一一按先後順序遞上蠟燭並收錢入袋,輪到我時,她拿出一盒新蠟燭,但頓了一會說「這是白的。」語氣摻有不確定和說不出的猶豫。我看得出她臉上為難的神情,但不知為何?

踏進家門,母親見到我手上的蠟燭,不由分說,大掌一揮,我的臉上即刻灼熱不已,委屈哭了起來。

衰呀!不過,那是人生中母親最後一次打我。

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

帶你文化玩生活 社大成員一起來

台北文化局舉辦了一個文化護照的活動,看了連結就是曾有同學採訪的南村落,詳見該網站:
http://www.southvillage.com.tw/

目前已經開跑的活動是
「第五屆春天潤餅文化節」
日期: 3月26登場至4月10日
地點: 南村落、回留與林語堂故居
內容: 「春花之美」、「春茶之美」、「清明潤餅會」、「春詩之美」、「講座暨紀錄片放映」、「春琴之美」、「南村落春日潤餅會」、「春蔬之美」、「清明野菜生活」,以及「春舞之美」等系列活動。
古色古香又詩情畫意的活動照片請見: http://www.southvillage.com.tw/alburm_0001_detail.aspx?ID=336

由於活動眾多又精采,小妹我(何彤芬)打算去參加秋惠文庫的活動,一方面這秋惠文庫就在大安區,永康街旁,二方面她很有文化特色,應該符合本屆雜誌的主要讀者群 (決定本期雜誌走向了嗎?) 
希望各位編採班成員共襄盛舉,詳細再通知各位。


補充: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新聞稿如下

【2011台北文化護照】開跑囉! 108場活動帶你文化玩生活
發佈日期:2011/03/28
 「玩文物收藏」代言人林于昉分享全是老地名的台北地圖,邀請大家到秋惠文庫一遊。

絲絲扣人的南管、悠揚的古琴樂音,為台北文化護照春奏序曲
芽菜春蔬為清明節氣帶來了清新的食俗文化體驗

2011台北文化護照活動開跑囉!今年將以「台北文化玩生活;眼、耳、鼻、口、手、腳六感活動」為主題,從3月到9月跨越春、夏、秋三季,推出108場生活藝文活動,帶領民眾一起從日常生活中「玩」台北。
由台北市文化局與民間南村落合辦的「2011台北文化護照」,28日在春意盎然的林語堂故居舉辦記者會,並由心心南管樂坊王心心、中華古琴學會袁中平帶來優雅典雅樂音開場。文化局長謝小韞、南村落總監韓良露與秋惠文庫林于昉、回留胡筱真等人,一一介紹文化護照中的各項精彩活動。

文化局長謝小韞表示,文化護照活動已邁入第八年,今年規畫了13大主題,希望藉由這本圖文並茂的「大」護照,透過走訪、講座、手工實作、表演、影片,讓民眾從再平常不過的日常吃喝玩樂中,重新發現生活中的文化之美。

台北文化玩生活從「春天潤餅文化節」開始,大家還可以包羅萬象「玩」到台北文化的民俗慶典生活、節氣生活、城市漫步、美味漫步、老廟舊屋、自然生態、台灣茶、收藏文物、廚房美學、地下道音樂會、音樂生活、生活短片等為主題規畫的活動,還有5月文學月「百年回顧華文新趨勢」的系列活動。

「台北文化玩節氣生活」、「玩民俗慶典生活」系列,將彰顯先民在四季循環裡,創出一連串的歲時節慶,用來調劑生活、生產的步調。除清明外還有殼雨、立夏、小滿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白露等節氣,及神農節、端午節、中元節等食俗文化體驗生活美學。
「台北文化玩台灣茶」系列,經營冶堂但從未收過茶資的茶達人何健,將深入淺出帶領大家認識文山包種茶、木柵鐵觀音、台灣紅茶及分享「茶與樂」的意境。

「台北文化玩城市漫步」將分別由李清志、舒國治、韓良露、莊永明..等建築及生活達人帶領大家走訪中山北路條通街區、城中歷史街區、東門町、溫羅汀、大稻埕老街、艋舺、古亭老街、天母 穿梭巷弄看台北前身今世的風情。

「台北文化玩自然生態」系列,將由劉克襄帶路走訪關渡、忠義、內湖、社子島等四個值得你彎身探索的台北溼地。

「台北文化玩老廟舊屋」系列,老屋新願將由李乾朗、張震鐘、雷驤等帶領導讀城市。將走訪明星咖啡屋的文學風華、二條通咖啡館、紫藤廬、千秋街町屋、齊東街日式宿舍群、北投文物館等;也將走訪艋舺清水巖祖師廟、大稻埕霞海城隍廟、大龍峒保安宮等求健康求姻緣的百年老廟。

「台北文化玩收藏文物」系列,將在秋惠文庫裡見識到牙醫師林于昉醫生所打造的微型台灣文物館,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,分享歷經荷蘭、明鄭、清朝、日治、民國時期的台灣,多元豐富的歷史與文化。

此外,還有一系列的「地下道音樂會」,台北市內有許多行人地下道使用率偏低,這次特別挑選在師大地下道舉辦多場地下道音樂會,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城市裡的地下祕密空間。

5月文學月的「向大師致敬活動」要向聶華苓老師致敬,規畫百年文學研討與座談會、茶會、論文發表。7月將在植物園舉辦「荷花節」寫生,8月於市圖總館展出的「林語堂先生身影百年特展」。活動及報名方式,可上南村落網站查詢http://www.southvillage.com.tw,或洽 (02)8369-2963。

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

提問

面對生命殞落之時,我必須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,何況是大批生命集體的滅亡。

一次次重播海嘯吞噬建築的新聞讓我不耐,下意識拒絕聽幅射外洩的消息,看報刻意跳過相關新聞,別「浸」在焦慮裡,我提醒自己。

日本友人來電,重覆喃喃放送著面對存在的焦急,「喝一口水都恐懼的日子,你想過嗎?」她問。聞言,我還是禁不住焦慮起來。災難後,集體大環境的不安全感,正滲透每個人的心,未經歷當下的倖存者,或許無法真正感同身受。

災難紛沓而來,何謂「生命」?生命史楊索老師如此提問。生命是探索,生命是無愧於心,生命是來學一門功課,同學紛紛回應提問。浮現我腦中的生命是生老病死的過程,只是有人來不及生病,來不及變老,便死亡消逝了。樂觀看待,生命可以是精神體,也可以是物質體,肉體雖然死亡,精神長存,這也算是另一種生命形式的延續吧!

有一位同學語氣淡然提及,「生命,來來去去,以不同形式存在,這一遭過了,還有下一遭,所以沒什麼好……。」不知為何,心中突升不快。是他面對生命時,態度上淡然的驕傲,惹惱我了嗎?亦或是我經歷的生命,已自認沉重無比?現階段的人生,似乎沒有答案。

海嘯數日後,日本搜救隊員尋獲劫後餘生的酣睡嬰孩,抱著他,一臉溫柔笑意,注視著電視中嬰孩安穩熟睡的臉,電視前的我,彷彿一同見證生命歷劫重生後的喜悅,生命總能在絕望中看見未來的希望,噙著淚,莫名的暖意在胸中流盪。

仍然無法回答關於生命的提問,自古以來,從來它就是個大哉問,日本友人終究選擇先離開日本,暫時停止了焦慮,惡罪感卻隱隱發作。

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

不入











還記得,第一次看見比丘尼跪著托缽化緣,內心有著說不出的驚愕。

當時,熙來攘往的街道上,低眉捧缽的比丘尼,一身僧服不動如山,不染俗塵和身旁行經的紅男綠女,形成強烈對比。行色匆忙的人群,或有人好奇的看了她一眼,或有人無視她的存在。比丘尼的缽內始終空空如也,毫無進帳。

一位友人,遠嫁韓國,入境問俗,一進門便得向公婆行跪拜大禮,她心中的五味雜陳,難以言喻。在台灣,她從未跟生養她的父母下跪過。跪這個字,對她而言,是尊嚴、自我認同的拋棄。

那心情,我懂,亦如我看見比丘尼跪街的呀然。

前天,再次在西門町遇見這樣的景象,凝睇著,滿心蒼涼的我按下了快門。

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

黃昏之戀

 今天走在街頭,迎面而來一對情侶,首先吸引我的是高壯的歐吉桑,猛然一看,他長得實在太像欺騙過我的神棍。當時,心頭為之一震,倒抽一口氣,細看才知錯看。高壯、肚子微凸的歐吉桑約莫七十上下,旁邊身著黑色裙裝的歐巴桑,談不上風姿綽約,依目測,也年過六十。

 倆人手牽著手,男人目光朝前,口中喃喃回應女人的話語,女人面容雖有歲月滄桑,臉上溢滿「我正在戀愛」的愉稅神情,擦身之際,感覺得到此刻她完全浸在男友的蜜語裡。

 我的腦中,驀然響起了一首歌,已忘歌名的一首歌,主唱是早已各自單飛甚久的「無印良品」。
「我又胡亂想過了一夜 情感的東西 是否需要感覺
 也許我不知道 我是真不明瞭
 人對情感的渴求 是否那麼重要
 也許我不知道 你那兒最好 讓我情牽忘也忘不了
 也許我不知道 你真的那麼好
 我的思念你又明瞭多少 我胡思亂想 」

 其中一句,「人對情感的渴求,是否那麼重要?」看著這一對戀人,答案是確定的。回到家,和家人轉述我今日所見,他們臆測我的觀察是有疑點的,沒錯,我也試著用左腦分析過了。

第一、你看過哪對老夫老妻,先生會牽太太的手,重點是,歐吉桑的左手還提著女生的皮包呢!
第二、併肩走在一起的夫妻,因為過於熟悉彼此,大抵是相對兩無言的。
第三、有一種東西叫「感覺」,我清楚知道歐巴桑絕非來自風塵,因為沒有任何「氣味」。

愛是什麼?今天,我遇見了。

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

看大誌,想大事

猜猜這位美女是誰啊?
大誌(The big issue)這本雜誌已經發行到十一期了。第一次聽到它們販售方式時,覺得立意甚好,平日雖未留意發刊日期,但行走中,在捷運站附近遇見販賣的身影,我決不猶豫,馬上掏錢購買。

我喜歡這種助人方法,我花一佰元買一本雜誌,它不全然只是交易,多少有些希望對方早日站起來的祝福。基本上,施與受是平等的,對方沒有乞憐,連聲哀叫仰望著你的施捨或非買不可,街友做人的尊嚴仍在,我也沒有一般人做善事圖功德的想法,彼此都很坦然。

昨天,大年初四,在北車捷運八號出口,我遇見一位街友在手扶梯口旁,身後陳列四期大誌,來往行人稀落匆忙。我走向他,不拖泥帶水開口說:「我要最新一期的。」他馬上把手邊的一本遞給我,我打開錢包,付了一佰元,準備走人。

在我轉身之際,「謝謝你的鼓勵。」街友說了這麼一句。我愣了愣,回他「新年快樂!」「謝謝」這句話很普通,「謝謝你的鼓勵」是如此誠摯又道盡購買者的心意,當下,真是太感心、太感動了。

希望這是一個善的循環。大誌的販賣者,民國一○○年,通通加油,祝福你們!

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

兩岸文創研討會來囉

兩岸中華文化創意產業之培育與發展研討會



活動時間:2011年01月19日(星期三)09:30~16:30
活動地點:台灣實踐大學 國際會議中心 (N棟B2)

時間 議程 出席來賓及主題

09:15~09:30 大會報到 N棟B2

09:30~10:00 開幕式 主 持 人:謝宗興(實踐大學校長)

貴賓致詞:林澄枝(文化總會副會長)、謝孟雄(實踐大學董事長)、韓 生 (上海戲劇學院院長)

10:10~10:40 專題演講 主題:從廿世紀美國夢,到廿一世紀中國夢 :

兩岸如何系統性發展現代中華思想文化創意產業

發表人 : 張萬同 教授 (實踐大學財金研究所)

10:50~11:20 專題演講 主題:

發表人 : 韓 生 院長 (上海戲劇學院)

11:30~12:00 專題演講 主題:台灣當前文創業之現況與發展策略

發表人 : 李仁芳 副主委 (文化建設委員會)

12:00~13:45 中午 午餐休息

更多內容:
http://fscd.usc.edu.tw/news/news.php?Sn=345

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

帶你了解「報社」編輯

九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的社大課,老師邀請了一位聯合報陳姓編輯來講解報業編輯流程,聽她細說從頭,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的態度,短短一個半小時,讓大家收穫滿滿。

任何工作有甘有苦,在媒體工作,編輯長期處理新聞版面,對社會脈動比一般人敏銳之外,對社會關懷的熱情感,言談之中 ,更為強烈。她形容前不久 ,連勝文被槍擊那晚,報社緊急全員動員,編輯接到緊急任務為之沸騰的景象,見她一臉興奮、神采奕奕的「熱血」描述過程,彷彿能感受到當時負責傳遞新聞的急切性,這份熱情,是對新聞工作的使命必達。
  
為因應新聞影音化的大勢所趨,現在的文字記者,一個人身兼數職,不但要寫文字稿,還要拍照、錄影、剪輯、過音,有時還化身主持人講解新聞內容,長期以往,新聞品質可想而知。她也談到政府置入行銷的嚴重性,新聞視版面收費保証上版面,對編輯和記者而言,理應對新聞事件採取中立的態度,編輯和記者對工作的使命感,往往因此被消融,生存空間愈來愈狹隘。最近一位商場大亨說 「有錢才有尊嚴。」記者尊嚴是以經濟能力來衡量的嗎?新聞工作的尊嚴、理想因銅臭而腐化,真難想像新聞的真相在哪裡?這些都是她所憂心的新聞界現況。

現今網路發達,閱報率逐漸下降, 有學員不禁問她,「請給我三個看報紙的理由?」社大老師搶快回答,「給他們錢賺。」惹的大家哈哈大笑。一位同學答,「有優惠券可以剪。」「有些好文章可以看。」最後由編輯所答的誘因之一,所言甚是,一份報紙文章的優劣,的確影響讀者購買的意願。另外,下標題的功力,對編輯的養成也是一門功課,「如果想破頭都想不出標題,快來不及怎麼辦?」這似乎不構成問題,「時間壓力下,一定想的出來,非想出來不可。」「只是想的好不好,符不符合新聞的內容。」她講的一派輕鬆,無怪乎,已貴為全國版的編輯,下標功力必然深厚、自成一家。她提及,有一位地方版編輯,將路人甲誤下標為「流浪漢」,路人甲怒告這位編輯,台北編輯頻跑中部地方法院,耗時耗力,後來雙方和解收場。還有一回, 作業疏失,一位編輯誤將記者名改為馬英九,遭到長官及總統府關切。

互動中,她分析了各大報版面的優劣,「我們民意版沒**報好看。」「我們繽紛版比較吸引大家。」甚至透露薪資的多寡,工作上難免的蜚語流言。最有趣的當屬編輯們的終生大事,夜出晝伏的報業工作者,由於工作休閒時間愈夜愈美麗,擇偶限制較多,往往同行相看兩不厭,編輯和記者佳偶成雙,配成一對。

這堂課,除了了解到報業編輯流程的個個面向,編輯的姓名不像記者出具姓名見報,他們支撐著新聞版面的完成,直至出報,是一群無名英雄。有人關心編輯的職涯發展,陳姓編輯如此表示,「如果之後再轉換工作跑道,這幾年報社編輯的歷練,將是我人生中很珍貴的回憶。」這或許是編輯人生最好的註解吧!

謝謝聯合報陳姿均編輯,還有她的土鳳梨酥。

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

師大生活圈的照片

by 偉瑋

圖一:師大路──商圈的主要幹道旁是五塊原為道路畸零地組成的師大公園。此為商圈生活增添了休憩的空間。


圖二:師大生活圈從和平東路一段往南至辛亥路一段的範圍。


圖三:泰順街38巷,在熱鬧與僻靜之間。走著走著,發覺一旁的民宅好像也正在時間差異的擺渡之中…

圖四:溫州街1816弄。兩側皆為台大日式宿舍,巷底即為殷海光故居。


圖五:殷海光故居的大致全景。左前方為一水泥砌成的小小游泳池,為故居主人親手挖鑿給女兒泡水嘻戲用。

圖六:紫藤廬的入口穿堂,庭院紫藤樹枝間灑下的陽光是進屋前的歡迎。



圖七:紫藤廬的展覽之一「風行水上——馮建洲茶陶展」。


關於堅持的小故事

這是社區報蔡老師講的故事。

有一次,他到一家火鍋店去吃火鍋,大概是地板太滑了,端菜的阿姨一不小心,滑倒跌跤在地,痛得唉唉叫,而且有骨折的跡象。眾人見狀,連忙打119叫救護車,救護車飛也似的來了,阿姨痛的說不出話,卻遲遲不上車。原來,按照規定,救護車只能把她載到離事發地最近的醫院,那是一家地區性的醫院,阿姨的心中另有所屬,救護員無奈地表示,他們不能違反規定。阿姨堅持不從,又氣又急,最後,自己搭計程車,直奔 T大醫院。

這家地區性醫院早已惡名昭張,當地人皆心有恐懼,由火鍋店阿姨跌跤事件得到充份地應證,醫療品質可見一般。

好險,我的親友都不住那一區,只能如此安慰自己了。

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

社區遊學活動系列報導--探訪富陽公園

 你知道台北市大安區裡,有一個世外桃源,值得你去探訪嗎?秋意正濃的十一月,讓我們隨著大安社大舉辦的「社區遊學系列」,出發囉!

豐富生態尋訪趣

 位於捷運文湖線麟光站附近的「富陽自然生態公園」,園內綠意成蔭,林相豐富。「太不簡單了,台北市裡居然有座真正的森林。」有人這樣形容它的存在。許多人雖在大安區居住或活動,卻不知在台北市大安區內有這樣一處森林公園。事實上,只需你一個下午,近在咫尺的自然景觀,就能帶你遠離水泥叢林和都市的喧囂。

 本次富陽公園探訪活動,由資深生態領隊,有「植物超人」之稱的陳超仁老師帶隊,講解富陽公園豐富多元的植物生態。

植物超人陳超仁老師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富陽公園入口一

富陽公園入口二
富陽公園一隅

 陳老師表示,「富陽公園擁有台北盆地內難得一見的低海拔森林及溪流生態系,很多生物樹種在富陽公園就看得到。」果不其然,尚未進入園內,眼尖的學員便發現一條青竹絲,動也不動地蜷縮在草叢中,尤其是小朋友,一聽聞青竹絲為台灣六大毒蛇之一,個個更是瞪大眼,緊盯著牠瞧。不久,邊坡又看見一隻盤古蟾蜍,悠哉悠哉地跳著。螽斯也不甘示弱,大喇喇地跳上同學的花傘當起模特兒,和大家交好,只差沒唱起歡迎歌!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螽斯

什麼是民俗植物

 進入了園內,眼中所及,各式各類植物分佈四處,陳老師隨手指向一棵植物問,「有誰知道這是什麼嗎?」「包粿用的」,一位媽媽大聲說道,陳老師提供正解「月桃」,別小看不起眼的月桃?月桃葉可是逢年過節必備食物紅龜粿的好搭檔,一片小小月桃葉的清香,恰好增添了紅龜粿的美味。「民俗植物」在人類早期生活中,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在沒有塑膠、工業合成物的時代,這些與先民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習習相關的植物,通通統稱為「民俗植物」。公園內除了月桃這一種「民俗植物」,陳老師還介紹了被稱做「最環保塑膠袋」的姑婆芋,以前人用它的葉子來包魚包肉,十分環保;還有用來做棕刷的山棕;有很長、硬的像鐵絲般,早期媽媽用它的葉子來刷鍋子的海金沙;彈棉被時用來製作壓實棉花木材的烏桕,它同時是早期黑色染料的來源,樹齡可達百年之久;葉柄可編織籃子的芒萁;供蠶寶寶食用的小葉桑;還有「江某」,是常見的竹片便當及冰淇淋匙子的材料。現在凡是萬事萬物,皆要求大量快速生產的e時代,人類生活與自然已漸行漸遠,認識了這麼多的民俗植物,除了不禁深深佩服起先人的智慧外,更需要反省,人與大自然生活上的連結,是否也已漸行漸遠了呢?
民俗植物--月桃
蕨類生態完整多元

 陳老師進一步提及,「富陽公園和大安森林公園不同之處,富陽公園所有的植物,非人為擇種,植被種類非常的豐富,生態相當的完整。」光是蕨類,富陽公園內的蕨類種類,就非常的多樣化,一路上隨處可見,有橢圓線蕨、熱帶鱗蓋蕨、橢圓線蕨、長葉腎蕨、密毛小毛蕨、粗毛鱗蓋蕨、崖彊蕨……,陳老師沿途一一為學員們介紹解說。「光是蕨類,在台灣就有六百多種。」此話不假,單是在富陽公園的蕨類,隨處可及,種類數都數不完,而且每一種蕨類的孢子囊群都獨特的形狀,生長的位置也不太一樣,各有各的姿態,獨自或群聚於一方。其中一種可以生長到兩公尺長的大型蕨類「觀音座蓮」,引起了大家熱烈地討論,「蕨類並不會開花,為什麼蕨類有這麼特別的名稱呢?」謎底揭曉,觀音座蓮每一片葉子基部都有兩片托葉,托葉不會脫落,老葉枯萎以後,剩下的托葉就集聚在根莖上,最後看起來就像是佛教中觀音的蓮花座,觀音座蓮這個名稱就是這麼來的。


蕨類

 沿途中,拾階而上,陳老師要大家別客氣,「想問就問。」有小朋友馬上指著一種不知名的植物,大聲地問:「這個可以吃嗎?」大夥笑彎了腰,果真「民以食為天」。富陽公園內,也有很多可供食用的植物,像是台灣芭蕉、過貓、山蘇、川七、樹薯,一般人見到它們通常已是桌上美食。很多同行的媽媽驚奇直呼,「今天這一行,真是開眼界了。煮了幾十年菜,才見識到這些菜長在土裡真正的原樣。」

台灣精神--菅芒

 分佈台灣各地,秋冬隨處可見,俗稱「菅芒」的草本植物--「五節芒」,陳老師特別花了比較多時間解說,五節芒的生命力很強,台灣的氣候特別適合生長,冬天總是白茫茫一片,為大地裝扮著幾許美麗。陳老師感性地提及,有一年,他應邀到歐洲參加植物展,其中有一根台灣的五節芒,竟小心翼翼的被大會裝進水瓶供做展覽觀賞,當地並沒有五節芒,他們把它當寶貝珍惜,想不到台灣滿山遍野的五節芒,易地而處,價值也不一樣。陳老師一席話,點醒了同行的學員們,台灣植物生態的豐富及多樣性,需要大家一起來珍惜保護。

 在陳超仁老師詳盡細心的解說中,社大學員們渡過一段美好的午後時光,帶著滿滿的回憶及知識,踩著夕陽,離開了富陽公園,感謝大安社大及鄭福田基金會舉辦這一次的活動,同時陳超仁老師的專業講解,讓大安社大的學員們獲益良多,期待下一次的再相聚!